什么是定期定額?定期定額有哪些特點?

     

    1. 定期定額是什么?

    定期定額就是每隔固定一段時間一筆固定的金額投資於同一款開放式基金

    舉例如下:

    小王決定一年投資12000元到X基金,連續投資12個月,每月的10號投資1000元,那麼他就會在每月的10號投資1000元到X基金。

    此外,辦理定期定額的手續也很簡單,

    你只要去基金公司或者基金代銷機構,和其約定好一個固定時間,到了時間自動從你賬戶裏扣固定金額去投資某同一基金產品就行了,

    不需要你每月去銀行繳款這麼麻煩。

    2. 投資定期定額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如下:

    ①投資起點低

    一般我們的單筆申購最低金額是1000元,但很多公司的“定期定額投資計劃”設定最低申購金額是100元,這個投資門檻就相對很低。

    ②投資金額會積少成多

    你每個月投資一定的金額,時間一長就相當於投資了一筆不小的錢,對一時半會拿不出太多資金的朋友來說比較友好。

    ③自動扣款,手續便捷

    你只要去基金代銷機構辦理一次性手續就可以了,之後的每次投資扣款都會自動進行。

    ④平均投資,分散風險

    資金按期投入,投資成本很平均,能夠很大程度的分散風險,減少資金波動。

     

    3. 定期定額的四大誤區

     

    對部分人群來說,定期定額有著巨大的投資優點,但定期定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他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是大部分人對定期定額的四大誤區:

       誤區一:認為所有基金都適合定期定額

    其實不然,定期定額比較適用於那些波動性較大,收益較高的股票型基金,因為時間的複利效應能夠拉大收益率差距帶來的財富效益。並不是說所有的基金都適用定期定額,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誤區二:認為大盤震蕩時應停止定投

    大盤震蕩時不一定要停止定投,因為本來定期定額就又名“懶人理財法”,它的作用就是可以分散股市多空的風險以及分散基金淨值起伏的短期風險。你在基金淨值高的時候買到較少的份額,在淨值低的時候買到較多的份額,那這樣你的風險其實就被分散了一部分。

       誤區三:認為贖回時必須全部結清

    實際上,投資者贖回時不必全部贖回,你也可以只贖回部分份額取得現金。

       誤區四:認為定投的資金越多越好

    其實定投的資金多少和最後的收益效果並沒有直接的聯系,我們不建議大家在超出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去“過多的”投資,當然了,只要大家都的投資是在自己允許範圍內,那具體應該投多少就看個人了。

     

    4. 定期定額投資適合哪些人?

    定期定額投資的盈利,講究的是一個“長期平均成本”,它需要有較長的投資時間,才可能減少市場短線波動從而獲得投資回報,

    所以若是無法忍受長期投資,在遇到較大波動的下跌准備贖回,那其實定期定額對你來說就沒有多大意義。

    那定期定額投資適合於哪些人群呢?

    主要有——工資固定的上班族,未來有特殊資金需求的人,穩健的中小投資者,

    這類人比較適合定期定額,

    上班族閑錢可能不太雄厚,又不願冒險,定投的分散投資比較適合他們,

    當然了,在校學生如果手頭有資金想嘗試投資,也可以選擇定期定額,

    已婚夫婦作為未來有特殊資金需求的人,比如生小孩等等,這類人也可以使用定期定額,為將來的資金開支預做准備,

    總而言之,只要你是可以堅持長期投資、並且心態良好不會在遇到較大波動立馬贖回的人,你都可以嘗試用定期定額來進行一個理財投資。

     

    5. 哪些標的適合定期定額投資?

     

    接下來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了,

    哪些標的適合做定投?

    主要來說,定期定額最常見的是用在基金、ETF以及股票上,

    但適合定期定額的標的並不限於這幾種,

    只要滿足這2個特征的都適合定投:

    第一個特征:“不是長期持續性下跌的產品”

    我想這一點大家都能明白,一般我們看到這類長期且持續下跌的產品,就最好避開,

    這類產品也許會有回漲的可能,但你怎麼知道自己就一定這麼好運,剛好買到呢,所以不建議大家嘗試。

    第二個特征:“可以購買那些價格中短期就會有一個漲跌循環的產品”

    只要我們找到該產品的漲跌循環,並利用好這個循環,選擇在價格低的時候買進,價格高的時候贖回,那你想要賺到錢也很容易。

     

    Comments

    • December 7, 8.00
      D. jhon shikon milon

      Is this article helpful to you?

      LikeReply